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欧陆农产品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云南省欧陆注册农产品有限公司
电话:18836214566
传真:400-022-3299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zmthr.com/
经营范围
新闻中心
 
内容详情
洲际娱乐-指定注册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1-01 18:32   

  洲际娱乐-指定注册导读:听说,2023年第一批野生菌已经进入市场。随着盛夏雨季的来临,云南人已经按捺不住向野生菌进军的欲望。面对大自然的这种丰厚馈赠,大家都摩拳擦掌,准备“以身试毒”。温馨提示一下:不熟悉的菌类不摘不吃;野生菌不宜凉拌,必须炒熟煮透;吃完若有不适(恶心、呕吐、眩晕、视物模糊、幻听、幻视)立即前往医院。

  云南堪称是菌的故乡,历来有“菌出云南”之说。据考证,人类食菌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的森林类型、土壤种类以及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菌资源。云南食用野生菌占了全世界食用菌的一半以上,中国的三分之二。每年入夏6-9月份,雨季一过,各种菌子开始生长。云南野生菌,生于山林、长于山林,是天然绿色的健康食材。因此,云南是当之无愧的“野生菌王国”。

  美味牛肝菌也叫白牛肝、白牛头、大脚菇等。云南俗称“白牛肝”,是一种分布甚广的世界性著名食用菌。美味牛肝菌菌盖扁半球形、表面光滑不粘手,边缘钝,呈黄褐色、土褐色或红褐色,菌肉白色、肉质厚而细软,受伤后不变色。菌柄淡褐色或淡黄褐色,近圆柱形实心体,夏季单生或散生于森林中,是云南省优良野生食用菌之一。云南省是美味牛肝菌分布最广、产量最大的省份,遍及海拔1000~2200m的地区,除西双版纳、德宏亚热带地区外,全省各地均有白牛肝生长。

  白牛肝菌热量低,含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钾、铁,由于钠含量极低,属高钾低钠的健康食品。烹调加工会破坏白牛肝菌的维生素,采用急火快炒的烹调方法可以减少维生素的损失。美味牛肝菌多鲜菌炒食,可加大蒜、火腿及云南特有的皱皮青椒等配料烹调,味道鲜美,微带酸味。白牛肝也可切片晒干贮存,食用前用水浸泡变软后,晾干水分,加配料炒食,味道逊于鲜菌。

  小美牛肝菌,云南民间叫见手青。小美牛肝菌属外生根菌,小美牛肝菌体积中等,属中型牛肝菌,呈半球形,边缘完整光滑、粉红色或暗红色,表面有细绒毛,菌管孔密细小,为黄绿色或褐色。菌肉淡黄色、受伤立即变为蓝色,故民间俗称“见手青”。菌柄呈近圆柱形,上端稍细、色淡,中下端粗壮膨大似椭圆球形,粉红或褐红色,长有黄色或褐红色网纹。夏秋季广泛分布于云南中部地区松林或混交林地上,是食药两用真菌。

  小美牛肝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2、钾和铁,属高钾低钠的健康食品。小美牛肝菌维生素B2含量丰富,是黑牛肝的3倍。小美牛肝菌加热不充分,有可能导致食物中毒,食用时应该充分加热炒熟。小美牛肝菌肉质肥厚、脆滑爽口、菌香浓郁、风味独特,是云南各族人民最喜欢食用的野生菌之一。一般切成片状,配上皱皮青辣椒、大蒜爆炒,食之鲜香脆滑爽口。也可配上干尖椒、大蒜、热油中干煸后食用。

  灰褐牛肝菌云南民间叫黑牛肝。黑牛肝菌属中型牛肝菌,呈半球形,边缘完整光滑,古铜色或黑色,表面光滑,菌管孔较粗,呈褐色;菌肉近白色,厚而坚实,受伤处变为淡紫色或淡黄色;菌柄古铜色,呈近圆柱形,上端稍细,中下端略膨大。黑牛肝菌体肥大、肉质细嫩,在西欧各国被推为著名的营养食品,是菌类中换汇率最高的畅销商品之一。黑牛肝菌属外生根菌,夏秋季分散或散生于松林或混交林地上。云南是黑牛肝菌的主产地。

  黑牛肝菌含丰富的蛋白质、钾和铁,属高钾低钠的健康食品。新鲜黑牛肝菌维生素B2含量是西红柿的10倍、肉类的2-3倍,是补充维生素B2的良好食物。黑牛肝菌有富集铁的能力,多吃对补充铁有好处。黑牛肝菌菌香浓郁、风味独特,是云南普遍食用的野生菌之一。一般切成片状,配上皱皮青辣椒、大蒜爆炒,菜肴呈黑、绿、白三色相间,味道特别鲜美。也可配上干尖辣、大蒜、热油中干煸除去部分水分,使菌香味更浓郁。

  黄皮疣柄牛肝菌,在云南当地俗称黄癞头、黄犁头、黄牛肝,属于中大型菌。黄癞头菌体肥大、边缘幼时内卷,成熟时展开,有脂状感。菌盖表面有很多凸凹不平的痈状突起,成熟后多龟裂,呈土黄色,菌管为浅黄褐色,菌柄呈黄褐色的圆柱形,粗壮,质地硬脆,上端有金黄色小点,基底部有鳞片,易脱落。夏秋季广泛分布于滇中、东、西部针闻叶混交林或阔叶林下。

  黄癞头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2、钾和铁,是高钾低钠的健康食品。营养价值较黑牛肝高。黄癞头质地硬脆,可生食。民间多切生片配青椒、大蒜急火快炒,味鲜、香、甜、脆。也可热油锅配干尖椒、大蒜干煸、颜色变深、质地软中带硬,有浓郁的菌香味。

  鸡块菌也叫鸡枞、伞把菇、白蚁菇等。鸡枞菌是担子菌亚门、伞菌目、鸡枞属中具有中大型子实体的真菌,是一种夏秋季生长于白蚁巢菌圃上的珍贵野生食用菌。鸡枞菌幼时似一把关闭的雨伞,成熟时菌盖伸展开来,恰似一把撑开的遮阳伞,又似遮雨的斗笠。因表皮呈不同的颜色被民间起名为黑皮(青皮)、黄皮、白皮、草皮鸡枞,其中以黑皮鸡枞最好。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各省,以云南省分布最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鸡枞因含水分多,各种营养成分较牛肝菌少,但和普通蔬菜相比,蛋白质、维生素B2、钾和铁含量仍较丰富。鸡枞蛋白中谷氨酸含量很丰富,是其味道特别鲜美的重要原因。鸡枞肉体肥厚、雪白细腻、肉嫩、味清香甜脆、鲜美赛过鸡肉,是世界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堪称“菌中一冠”。

  我国人民采食鸡块的历史悠久,民间创造了生食、腌、炒、煮、烩、炖、蒸、烤、油炸等丰富多彩的食用方法。滇菜以鸡枞为原料制作的菜肴众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三丁凉拌鸡埙、腌鸡块、公爆双鸡、三鲜鸡枞汤、鸡枞烩乳饼、炖双鸡、气锅鸡块、荷叶烤鸡块、油鸡枞等。油鸡枞是云南的名特食品,已有数百年的制作历史,其方法十分简单∶鲜鸡枞洗净、晾干水分后撕成条状待用,将尖椒、草果、八角、花椒炸香,放入鸡块,用中火炸至鸡块呈金黄色、香味溢出即可。其味鲜、香、辣,耐嚼而回味甘甜,装入瓶中密封后能长时间保存。

  松口蘑也叫松茸、松蕈、台菌等。松口蘑隶属担子菌亚门、口蘑科,是松栎等树木外生的菌根真菌,菌盖肥厚,扁半球形至展,具黄褐色至栗褐色平状的纤毛状的鳞片,表面干燥,菌肉白色,细嫩有特殊的清香气。云南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和南华两地。

  松口蘑素有“菇中之王”“野菇之冠”的美称,也被称为“软黄金”。松茸在云南最初被称为臭鸡枞,当地无人问津。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日本商人发现云南盛产松茸并 大量进口后,才逐渐为人所知,身价倍增。云南以香格里拉和南华两地松茸产量最大,质量最好。松茸与块菌、羊肚菌、鸡油菌称为“四大名菌”,具有独特的浓郁香味,是世界上珍稀名贵的天然药用菌。

  松茸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活性营养物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多种活性酶。另含有3种珍贵的活性物质,分别是双链松茸多糖、松茸多肽和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抗癌物质——松茸醇,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天然药用菌类。松茸不仅营养均衡、充足,而且还有提高免疫力、抗癌抗肿瘤、治疗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抗衰老养颜、促肠胃保肝脏等多种功效。松茸有浓郁的特殊香味,菌肉白嫩细滑,肥厚细腻,质地细密,口感爽滑,烹饪应用较为广泛,传统做法是炭烤和煲鸡汤,近年较为流行松茸刺身、松茸蒸蛋等。云南藏族的炭烤松较为经典,松茸保留了炭烧的味道,比刺身松茸更多汁,更鲜美。

  根柄鸡枞菌也叫鸡块花、鸡枞花。鸡纵花属伞菌类白蚁菌属小型真菌,是一种夏秋季生长于白蚁巢菌圃上的野生食用菌,形状酷似缩小的鸡纵,幼时似一把关闭的小雨伞,成熟时菌盖伸展开来,恰似一顶遮雨的斗笠,中心有不甚尖锐的突起。分布于云南省滇中、滇西南地区。

  鸡块花因水分高达97%,各种营养成分相对较少,但和普通蔬菜相比,蛋白质、维生素B2、钾和铁含量仍较丰富。鸡纵花一般多煮汤吃,也可炒吃,其味道鲜美,可和鸡纵比美。

  鸡油菌也叫黄丝菌、鸡蛋黄菌、黄花菌等。鸡油菌是担子菌门、喇叭菌科、鸡油菌属的总称,云南市场上常见鸡油菌属有鸡油菌、红鸡油菌、小鸡油菌、淡白鸡油菌、黄柄鸡油菌5种。夏秋季生长于阔叶林与针叶林混交林或灌木丛中,最常见于马尾松与栎树混合林地上。鸡油菌子实体小,幼体似钉状,成熟后呈浅漏斗状,似鸡油般呈杏黄色,故又名“杏菌”,其颜色绚丽、香气浓郁、味鲜而脆嫩,是世界著名的美味食用菌之一。全世界已知有70余种,我国有16 种,云南13种,主要集中在滇中、滇西南及滇西北地区。

  鸡油菌含较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以胡萝卜素最高,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属优质植物蛋白。鸡油菌维生素B2含量丰富,是普通蔬菜的15~40倍,是补充维生素B2的优质食品。鸡油菌可单独食用或与各种蔬菜、肉类搭配食用,其烹调加工方法有炒、烩、炖、煮等。常见的菜肴有蒜爆鸡油菌、葱汁鸡油菌、银耳鸽蛋烩鸡油菌、蛙腿鸡油菌煲、乌鸡炖鸡油菌、清汤鸡油菌等。其中最具云南特色的当数“清汤鸡油菌”。

  松乳菇也叫谷熟菌、松菌、南瓜花、冬瓜花等。谷熟菌是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中的一种野生食用菌。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松树林地上,系外生菌根菌,和共生植物互惠互利。谷熟菌子实体不大,菌盖幼时边缘内卷,成熟后平展,呈浅漏斗形,表面有同心环纹,呈淡红色、黄色至橙黄色。菌褶密、直生,和菌盖同色,受伤后变绿色。菌肉乳白至金黄色,汁液少,橙色或橘红色,气味芳香、味柔和,后稍具辛辣味。菌柄呈圆柱形,质地松软,后变中空。因成熟时间较晚,在收割谷子时最多,故民间取名为“谷熟菌”,云南中部产量最大。

  谷熟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铁和钾,其中以铁含量最丰富。鲜菌含铁丰富,与猪肝相近,是一般蔬菜的几十倍,多吃对补充铁有好处。谷熟菌可生食,其味柔和,菌肉质脆,汁液黏稠带少许辣味,多单独或与各种蔬菜、肉类、海产品搭配炒食。滇菜“瓜圆谷熟菌”是以谷熟菌、香瓜、云南宣威火腿为主料,辅以各种配料及调味品爆炒而成,其颜色鲜艳、清香脆嫩、香辣可口。

  梭柄乳头蘑也叫老人头、松衫菌、衫老苞等。梭柄乳头蘑属伞菌类、口蘑科大型线m以上松树、杉树、油杉等针阔叶林中阴湿疏松的地上,是云南省高寒山区和秋季气温较凉时生长的野生食用菌,梭柄乳头蘑子实体粗大壮实、结构致密。幼时白色或灰白色,成熟后呈黄褐色,有光泽。菌肉雪白、厚而致密,白色的菌裙密而延生,菌柄中上部生有白色的菌环,为大而明显的双层膜质,菌柄为白色,呈上粗下细的圆柱形。主要分布于滇西北、滇西、滇东北高海拔山区,滇南部分高海拔山区也有生长。

  梭柄乳头蘑具有低热、低脂、高膳食纤维的营养特点,和其他食用菌相比,营养成分相对偏低,但仍明显高于一般蔬菜,其中以维生素B2、钾、铁、硒等较为丰富。新鲜的梭柄乳头蘑具有烟的气味,口感稍辛辣,直接鲜食口感欠佳。民间多用沸水略煮再经冷水浸泡后炒食,其味似竹笋片,鲜脆可口。

  莲座革菌云南民间叫干巴菌。干巴菌是一种与松属植物共生的外生菌根菌,其菌丝分化为子实体的条件极为复杂,目前尚无人工栽培成功的报道。纤维状革质,幼时柔软易断裂,成熟后较干韧。从基部分出扇形或莲座形的瓣片,向上依次裂成珊瑚状或扫帚形的分支丛生,颜色灰白至灰黑色或橙黄色至黄褐色。因子实体水分较少而且干燥,像云南当地腌制的牛肉干巴,故得名“干巴菌”。和其他真菌相比,干巴菌生长较缓慢,自子实体开始形成到成熟采收要3~4周,因此,上市时间也较其他食用菌晚一个月左右。

  干巴菌是云南独有的地方性珍贵野生食用菌,主要生长于云南滇中高原、云南松为主的针叶红土林中。以昆明、玉溪、楚雄、曲靖为主产区。干巴菌子实体中混有3%的植被凋落物,这是干巴菌独具的特征,但也给干巴菌食用加工带来不少烦恼。一般将干巴菌撕成条状,剔除藏于中间的植被凋落物及泥土,洗净后滤干水分,才可烹制。对干巴菌清洗十分讲究,一定要反复搓洗,去除泥土和细沙。

  干巴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2、E,钾、铁、硒和膳食纤维,以硒含量最高。云南民间干巴菌多和富含硫氨基酸的火腿、鸡蛋搭配食用,弥补了氨基酸构成的缺陷,极大地提高了干巴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干巴菌可以和云南特有的皱皮青辣椒、宣威火腿、干红尖椒、鸡蛋、白菜等搭配炒食,由于干巴菌有异香,无论怎样烹调加工都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干巴菌还可生食,其味鲜香、脆、甘甜,一般多在拌其他凉菜时加入少许就足以增色添香。油浸干巴菌是将干巴菌放入热油中除去部分水分,待冷却后连油一起装入密封器皿中,取出后直接食用,可保存一年以上。

  多汁乳菇也叫奶浆菌、红奶浆菌、牛奶菌、米汤菌等。奶浆菌是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中的一种野生食用菌。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松树林地上,系外生菌根菌,和共生植物互惠互利。子实体不大,菌盖幼时呈半球形,成熟后平展,中心具有浅的回陷,表面有线质感,呈橙红色、红褐或深棠梨色。菌裙密、直生,白色或乳黄色,受伤后变为褐色,菌肉含丰富的白色乳胶状汁液故俗称“奶浆菌”。菌柄呈光滑的圆柱形,和菌盖同色,质硬脆。奶浆菌遍布云南各地,是产量最大的乳菇菌类。

  奶浆菌是低热、高钾、低钠的健康食品,还含较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2和铁。奶浆菌多白色乳汁、黏稠、味柔和,菌肉质地脆,带少许辣味。多单独或与各种蔬菜、肉类、海产品搭配炒食。滇菜“双柳奶浆菌”就是以奶浆菌、鸡肉、云南宣威火腿为主料,辅以各种配料及调味品爆炒而成,其颜色鲜艳、清香脆嫩、香辣可口。

  红蜡蘑也叫皮条菌。皮条菌是红蜡藤、紫晶蜡蘑、红榛色蜡蘑三种菌的俗称,属伞菌类蜡蘑属真菌,子实体小型。新鲜时水浸状,菌肉薄,呈肉红色,淡红褐色或深蓝紫色,菌裙稀疏,具蜡质感。菌柄呈等粗圆柱形,和菌肉同色,纤维质韧,内部空心。广泛分布于云南各地,夏秋季散生或群生于林地或腐树枝上。

  皮条菌是一种低热值、高膳食纤维的野生食用菌。皮条菌肉薄、质韧,近革质状,味柔和,口感一般。云南民间食用多配上大蒜、葱、辣椒等炒食。可以起到增鲜提味的作用。

  红汁乳菇,云南民间叫铜绿菌、鸡血菌。铜绿菌是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中的一种野生食用菌。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松树林地上,系外生菌根菌,和共生植物互惠互利。铜绿菌子实体中等,菌盖浅漏斗形、边沿内卷,呈橙红色至暗红色,表面新鲜时稍黏。菌稠直生、密、暗紫红色,受伤后变蓝绿色,似生锈的铜斑,故民间形象地称为“铜绿菌”。由于菌肉有浅红色夹紫红色的小点,汁液少,呈酒红或血红色,因此又叫“鸡血菌”。菌柄呈光滑的圆柱形,菌盖同色,向下渐细并略弯曲,实心、质脆,主要生长在云南滇中地区,是滇中市场常见的乳菇菌类。

  铜绿菌含较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钾和铁。铜绿菌肉脆汁少、味淡而柔和,多与各种蔬菜、肉类、海产品搭配炒食。由于铜绿菌味淡,故配料宜味浓,一般多和云南宣威火腿、葱、蒜、辣椒等烹调。

  变绿红菇,云南民间也叫青头菌、绿头菌、青脸菌、清汤菌等。青头菌是红菇属的一种,子实体中等大小,菌盖幼时呈半球形,成熟后平展,中心具有浅的凹陷,表面呈绿色或灰绿色、龟裂为小块状、稍黏滑。菌褶为白色片状,菌柄呈上下一致的白色圆棒状。分布于云南大部分地区,是云南省产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松树、栎树或针阔叶混交林地上。

  青头菌因含水分多,各种营养成分相对较少,但和普通蔬菜相比,蛋白质、维生素B2、钾和铁含量仍较丰富。青头菌菌肉肥厚、味淡、口感柔和,可生食,可单独食用或与各种蔬菜、肉类、海产品搭配食用,亦可炒、烩、蒸、烧、煮烹调加工食用,其味清香微甜、黏滑爽口。常见的菜肴酿青头菌、红烧青头菌、椒盐青头菌、酸辣青头菌、白汁青头菌、臭豆腐烩青头菌、菱角爆青头菌、气锅青头菌。

  橘色硬皮马勃也叫马皮勃、牛眼睛等。橘色硬皮马勃是担子菌亚门、硬皮马勃属中一种重要的大型真菌。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林地上,先埋生于土壤中,成熟后部分或全部暴露于地面。云南主要产于滇中及滇南。

  橘色硬皮马勃含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2、钾、铁等。新鲜的橘色硬皮马勃无特殊异味,口感一般,民间多鲜菌切片炒食。可素炒亦可荤炒,因味淡,故多配以葱、姜、蒜、辣椒等辛辣菜食用,口感脆嫩。

  木耳也叫黑木耳、云耳、光木耳等。木耳是担子菌纲、木耳科、木耳属中著名的食药两用真菌,夏秋季密集成丛地生长于以栎、榆、杨、榕、洋槐等为主的阔叶树或针叶树冷杉的树干或腐木上。新鲜的黑木耳薄而柔软,呈浅圆盘形、耳形、扇形或不规则形状,表面光滑或略有皱褶,红褐色或棕褐色。干后紧缩成黑褐色凸凹不平的不规则状,表面有短毛,质地硬脆。黑木耳以细嫩、条大、肉厚、色黑褐、发亮者为上品。云南是野生木耳的主产地,以皱木耳为主,盛产于滇西南森林中的腐木上。

  黑木耳具有低热、低脂肪、高可溶性膳食纤维、高钾低钠、高铁、高钙的营养特点。我国食用黑木耳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黑木耳就已成为帝王诸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黑木耳肉薄爽脆、气味清新,味淡而滑润爽口。用黑木耳制作菜肴,可随个人喜好,任意添加调料,经凉拌、腌、炒、煮、炖、蒸、烩等烹调加工而制成各种美味佳肴。

  丛枝瑚属菌也叫扫把菌、刷把菌。扫把菌是珊瑚菌类丛枝瑚属中一类可食真菌的俗称,种类繁多,以淡红丛枝瑚产量最大。它们群生于阔叶林、针叶林腐木上或腐殖质上,子实体呈珊瑚状。柄短粗,菌肉白色、粉红色或其他,云南各地均有。

  扫把菌含较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B2、E、钾、铁、钙等,是含热值较低的食用菌之一。不同的扫把菌味道不一,有的似青豌豆荚,有的味道稍酸或稍苦,有的柔和,但仅限于刚成熟时食用,衰老后味道欠佳,不易消化,不宜食用。扫把菌一般不单独食用,多和各种肉类食品搭配,炒、拌、烩、炖等食用。

  块菌也叫猪拱菌、松露、松毛茯苓、煤黑、隔山撬等。块菌是子囊菌亚门、块菌目、块菌科、块菌属中的一类食用菌,无根、茎、叶,只有一个棕黑色的子囊果埋于地下,发出异香,引诱野猪拱出食用,故民间又叫“猪拱菌”。块菌子囊果呈球形、半球形、块状或不规则块状,块菌幼时呈浅黄褐色,成熟后为褐色、红褐色至深褐色,干后暗褐色(近似于黑色)。生长于云南和四川海拔1600~2600m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

  人类对块菌的认识始于2000多年前,但有文字记载仅有200多年,而中国于1987年才首次发现块菌。全世界已知块菌有60种,其中最珍贵的有黑孢块菌、白块菌。中国发现有25 种,主要有在云南西北发现的印度块菌及在四川会理发现的中国块菌。云南是块菌的主产地,其中印度块菌仅为云南特有,冬季成熟,子囊果呈不规则的球形,成熟的子囊果为深棕黑色,坚硬如石,具有浓烈的香味,常成堆生于菌窝中。印度块菌外观及口感和欧洲最昂贵的黑孢块菌极为相似,具有极高的食用及商业价值。

  块菌含丰富的蛋白质,块菌中鲜味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高达36%,是块菌味极鲜美的原因。块菌奇香,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味的食用菌之一,被欧美誉为世界四大美味食用菌之首。由于块菌最早发现于欧洲,故食用多以西餐为主,为减少香气的散失,在制作过程中,多用黄油、奶油及植物油吸纳香气。云南民间常用鲜块菌切片煮鸡、排骨、猪脚、羊肉,其汤鲜美无比,菌片味嚼如蜡。亦有油渍及炒吃、炭火烧烤吃、泡酒等,其香气扑鼻,味鲜美异常。鲜块菌可生食,质脆,味清香甜美。

  金耳也叫黄木耳、黄金银耳、金银耳等。金耳是担子菌纲、银耳目、银耳属中著名的食药两用真菌,自然界野生资源极少,夏秋季生长于以栎树为主的阔叶树的腐木上。新鲜的金耳子实体呈金黄色不规则形状、肉肥厚、呈脑状回纹形态,故又称“脑耳”。干的金耳质地坚硬,呈黄褐色或褐色,表面凸凹不平,形状各异,大多数像晒干的核桃仁。云南滇西北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的河谷林地产量较多。

  金耳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低热、低脂肪、高可溶性膳食纤维、高胡萝卜素、高钾、高钙、高铁、高钠的营养特点。金耳含钠高,是木耳的近7倍,高血压病人不宜大量食用。金耳胶质皮薄肉厚、气味清香,味淡而口感细腻,滑润爽口。用金耳制作菜肴,甜咸皆宜,可炒、煮、炖、蒸、烩等烹调加工。常见的滇菜有∶雪花黄金耳、什果炒金耳、三鲜烩金耳、牡丹三耳、冰糖金耳、金耳鹌鹑蛋等。

  银耳也叫雪耳、白木耳。银耳是担子菌纲、银耳目、银耳属中的食药两用真菌,夏秋季生长于阔叶树的腐木上,原为野生,现已大规模人工栽培。新鲜银耳质地柔软,呈乳白色半透明胶质状,干后紧缩,质硬脆。银耳不仅是筵席上的珍品,也是久负盛名的良药,自古以来就是食药两用的真菌。野生银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也分布于寒带、温带和热带。明清之际,天然品相好的银耳一直是皇帝和达官显贵养生益寿的佳品,如清代女官德龄所著《御香缥缈录》中所说:银耳那样的东西,它的市价贵极了,往往一小匣子银耳就要花一二十两银子才能买到。

  银耳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可溶性膳食纤维,矿物质中钙、铁含量明显低于黑木耳及金耳,但钾含量丰富,具有高钾低钠的特点。银耳肉薄爽脆,气味清新,味淡,胶质稠而黏滑。银耳制作菜肴可甜可咸,可随个人喜好,任意添加调料,经煮、炖、蒸、烩等烹调加工而制成各种美味佳肴。最受人喜爱的是甜食“冰糖银耳羹”。

  竹荪也叫竹参、竹笙、网纱菌、竹覃等。竹荪是担子菌纲、鬼笔类、竹荪属真菌,竹荪夏秋季单生于老竹林根部或腐竹根及腐竹叶上,需要一定的湿度及充足的氧气,子实体由菌盖、菌裙、菌柄、菌托组成。菌盖呈钟形,上有青褐色黏而臭的孢体,菌裙为白色空网格状,其长度是区别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的重要标志,菌柄白色、中空、呈纺锤形或圆筒形,菌托似碗钵,包在菌柄的基部,灰白或粉红着紫色斑块。野生竹荪难以寻觅,每年夏秋季节,竹林里长出菌球,晴天上午9~10时,开始破球抽柄,并逐渐撒下雪白网状的菌裙,出现亭亭玉立的子实体。下午1时以后,子实体自然倾倒溶成浆液,致使采菇者很难相遇,故民间又称“鬼伞”,也被誉为“真菌皇后”。云南滇东北盛产竹荪,是我国竹荪主产地。

  竹荪营养丰富全面,其中以蛋白质、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烟酸、钾、铁、硒最为丰富。干竹荪含钾高,在食用菌中名列第一,是补钾的理想食品。竹荪因其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被列为“四珍”(竹荪、猴头菇、香菇、银耳)之首,是世界著名的食用菌。但竹荪菌盖有臭味,菌托质地坚硬不能食用。可食部分仅为菌裙和菌柄,其色白如雪、香味浓郁、质地脆嫩、味道十分鲜美可口,还可使菜肴长期保鲜,不腐败变质。竹荪可单独食用,亦可和各种荤素菜搭配食用。可煮、烩、烧、炒、涮烹调加工,代表菜肴有竹荪烩鸡腰。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首页_欧陆注册_平台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