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欧陆农产品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云南省欧陆注册农产品有限公司
电话:18836214566
传真:400-022-3299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zmthr.com/
经营范围
新闻中心
 
内容详情
首页!唐游娱乐挂机!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2-24 15:04   

  首页!唐游娱乐挂机!首页滑菇的菌丝从外表面来看呈绒毛状,初期颜色呈白色,逐渐变为奶油黄色或淡黄色。

  滑菇的子实体是由菌盖、菌褶、菌柄等三部分组成。滑菇子实体丛生,伞形小,结菇多。幼菇盖为半球形,黄褐色或红褐色,随着子实体的生长,菌盖逐渐展平,中央凹陷,色泽较深,边缘呈波浪形。菌盖的直径一般在3-8厘米,表面光滑有一层极粘滑的粘胶质,其粘度随湿度的增加而加大。菌盖中间略鼓或平形,色泽淡黄或黄褐,中央色红褐或暗褐色,老熟后盖面往往出现放射状条纹。菌盖的薄厚及开伞程度因不同品种及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差异。

  菌褶是孕育担孢子的场所,密生在菌盖的腹面,颜色在子实体幼嫩时期为白色或乳黄色,在子实体后成熟后呈锈棕色,菌肉由淡黄色变为褐色。菌褶边缘多见波浪形,近菌盖边缘处波纹较密。菌褶表面覆以子实层,其上生有许多担子,每个担子可产生4个担孢子。

  菌柄中生,呈圆柱形。菌柄的长短、粗细因环境条条件的变化而不同,通常柄长5厘米左右,柄直径0.5-1.0厘米,菌柄的上部有易消失的膜质菌环,以菌环为界,其上部菌柄呈淡黄色,下部菌柄为淡黄褐色,菌柄也被有粘液。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都需要足够的碳源、氮源以及一定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营养。滑子菇是木腐菌类,其生长靠菌丝从培养基内吸收可溶性氮素和钙等矿物质元素。人工栽培滑子菇以木屑、秸杆、米糠、麦麸等富含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的农副产品为人工栽培的培养料,供给滑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因此,人工配制的培养料搭配必须合理。

  在木屑培养基中添加米糠,米糠中的淀粉可作为培菌初期的辅助碳源而被利用,并可诱导纤维分解酶的产生,加快分解速度,促进营养生长,而一些低分子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果糖等可被菌丝直接吸收。培养基中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如木质素、纤维素等,菌丝是靠酶的作用边分解边吸收利用。碳源能否被充分吸收利用要受培养基中其它成分所限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若供给足够的氮源,滑菇的生长可因较高的碳源而增加。麦芽糖是滑菇子实体形成的一种良好碳源,其产量比用葡萄糖的产量高,蔗糖是滑菇菌丝生长的良好碳源,但只用蔗糖作为唯一的碳源则不形成子实体,碳素与氮素的比例在滑菇生产中很重要,并且在营养生长阶段与生殖生长阶段所要求的比例不同,其碳氮比:营养生长阶段20:l;生殖生长阶段35-40:l。

  滑菇属低温型、变温结实性菌类。滑菇菌丝在5~32℃之间都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低于10℃生长缓慢,15℃生长加速,超过25℃生长速度减慢,长期在32℃以上菌丝停止生长,甚至死亡,但比较耐低温,-25℃也不会死亡。

  最适温度是指菌丝生长在培养基内的温度。培养基内的温度一般要比室温高2-3C,所以一般在20-22℃的室温条件下培养菌丝比较合适。通常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一般是菌丝生长最快的时候,并不一定是菌丝健壮生长的温度,由于在较高的温度下,菌丝体内物质消耗太快,结果反而比在较低温度下菌丝生长的弱。最适温度有时能使菌丝的生长速度达到最高峰,但菌丝稀疏无力;在较低温度下培养,虽然生长慢一点,但菌丝粗壮浓密。在生产实践中为了获得健壮的菌丝体,要求在比菌丝生长最适温度略低的温度条件下培养。

  滑菇在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温度比在菌丝发育阶段的温度低。出菇温度一般要求在5-20℃之间,最适温度为15~18℃(早熟种为18℃左右,中熟种15℃左右,晚熟种12℃左右,但它们的下限温度是5-7℃)。如果高于20℃,无论低温型、高温型子实体明显少,且菌柄细、菌盖小,开伞也早,甚至不出菇;低于5℃子实体生长得非常缓慢,基本上不生长。因此,出菇阶段菇房温度一般调节在7-15℃之间比较好。当菌吃透培养料达到生理成熟时,给予l0℃左右的低温刺激,昼夜温差在7-12℃之间,以促进其原基的形成。低温刺激的结果是可逆的,即低温刺激后已形成原基或开始形成时,如果温度提高到20℃以上时,菌丝又转向营养生长,低温刺激的效应也就消失,原基停止发育,菇蕾中的营养倒流而萎蔫。与平菇、香菇相比,在温度条件上与其它菌类不同,滑菇的习性是低温接种,中温养菌,低温出菇,在生产管理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

  湿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指培养料内的含水量,另一个是指空气的相对湿度。培养料的含水量适宜,菌丝生长得比较好,而空气相对湿度则影响子实体的生长发育。菌丝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大部分来自培养料,培养料中含水量的多少对滑菇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含水量过低,使滑菇菌体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子实体凋萎,失去生存能力。如空气湿度过高,菇体表面细胞向外蒸腾水分的能力降低,影响营养物质在菌体内的运转,不利于菇蕾发育生长。同时高湿容易感染杂菌。

  滑菇在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基含水量在60~65%,空气相对湿度以60%-70%为宜,在此条件下,菌丝体可以正常生长。而在子实体形成阶段,培养基中的含水量(代谢水)需通过喷水增加至70%~75%,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85%-95%,空气湿度过低会影响产量,但培养基表面积水又会导致烂度菇,且容易滋生霉菌。因此,在菌蕾形成阶段,不要直接向基质喷水,可逐渐加大空气相对湿度。

  滑菇培养料中的含水率低于50%时,菌丝长势明显减慢,且菌丝纤细,代谢逐渐受阻,最后停止生长或死亡,但如果过高超过80%会使培养料过湿,菌丝生长也受抑制,不往培养料深部生长。出菇前期料如果料干,就不能形成子实体原基就不出菇,如子实体生长阶段缺水的话会造成菌柄细,盖小肉薄,早开伞,菇上不形成粘液,因此在生产中从开包起就喷水催菇使料块的含水量达到70-75%左右,才能使菇获得高产,优质。

  滑菇属好氧性食用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生长发育都需要新鲜空气。滑菇的生产周期长,各生长时期气温变化较大,滑菇的呼吸强度变化也较大。滑菇对氧的需求量与呼吸强度有关。气温低时滑菇的呼吸强度较小,如早春,接种之初,气温低,菌丝生长缓慢,少量的氧即能满足需要,料中和包膜中的空气已足够菌丝发育的需要;随着气温升高,菌丝新陈代谢加快,呼吸量增加,菌丝量增加,其呼吸强度也随之增加,此时就要注意菇房通风和料包内外换气。如果包内的菌丝停长,要注意稍微松松包通通气。出菇阶段子实体新陈代谢十分旺盛,更需新鲜空气。

  在滑菇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必需根据气候情况和滑菇生长的不同阶段及菇棚的特点进行通风换气,保证有足够的空气,如果通风不良或培养料的通透性差时,就使得栽培室中氧气不足而二氧化碳增多,在环境中如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8%时,对菌丝和菇体生长就明显出现停长现象,菌丝老化,小菇蕾色泽不正常,生长慢,菌盖小、菌柄细长,早开伞;当达到4%时,就会造成死菇,严重地影响产量。

  因为滑菇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栽培中不需直射光,但必须有足够的散射光。菌丝在黑暗环境中能正常生长,但光线对已生理成熟的滑子菇菌丝有诱导出菇的作用。出菇阶段需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在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不能形成子实体,在光线较弱时虽然能形成子实体,但子实体生长迟缓、不健壮,菇体多为畸形,菌盖色淡,菌柄细长,品质差,同时还会影响菇蕾的形成。但也不能有过强的光,直射光线中有强烈的紫外线,会使菌体细胞杀死,造成子实体死亡,同时还会使料面温度增高,不利用子实体生长。出菇时照度一般以300-800勒克司为宜。子实体有向光性,尤其在子实体幼期阶段反应灵敏。

  培养料的酸碱度直接影响细胞酶的活性,滑子菇菌丝需要在PH值5~6之间偏酸环境下生长。木屑、麦麸、米糠制成的培养料酸碱度一般为6~7,但经加温灭菌后pH值要下降,无须再调整pH值。另外菌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代谢产物中含有一些有机酸,会增加培养料的酸度,使料块中的pH值下降,但不影响正常生长,所以也无需在管理中再对pH进行调节。

  上述各种环境因子对滑菇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全面的、综合的。在栽培管理中,不能只重视某些条件而忽略其它条件,在滑菇所要求的各种条件中,它们之间既有矛盾又互相联系。如在室内栽培时,要求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充足的氧气。如果加强通风换气后,室温和空气相对湿度也会相应减少。因此,滑菇栽培只能在综合适宜的生态条件下获得成功。

  我国北方一般采用春种秋出,栽培时宜半熟料栽培,最好选择气温在8℃以下(0-5度)的早春季节进行低温接种,最佳播种期为1月中旬-3月中旬。因为冬末春初杂菌较少,比较容易控制接种时的杂菌污染,夏季利用中温来养菌,并注意遮阳,通风和降温,以避免高温的侵袭,在秋季适时地(白露气温下降)开包,给水,催菇,进行出菇期管理。

  滑子菇顺季最佳栽培时间为:2月至3月下旬生产袋(盘),4月至5月养菌,6月菌棒(盘)转色,7月越夏,8月开盘(袋),9月至12月出菇。在福建中西部地区适宜的出菇期为11月下旬-3月中旬,制袋接种时间为7-8月。

  反季节栽培时宜用熟料栽培,最好在10月备料,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制袋(盘),翌年1月至2月暖棚发菌,3月菌棒转色,4至6月出菇,7至8月休眠,9月至12月出菇。

  滑菇有很多种栽培方式,主要有袋栽和块栽。所谓的块栽就是将培养基制成长方形的块状进行栽培,块栽又分盘栽和箱栽等形式,。

  一是成本降低。袋式栽培是在平地上摆放,省去了盘式,栽培的棚内支架与菌盘拖架(帘子)等材料,不算省去工时,只材料一项能节省投入0.7元/袋,一般棚室以1万袋为单位,可节省投入7000多元。

  二是减少污染源。袋式栽培省去了帘子与架子,减少了这两种有机物所带来的杂菌污染源。

  四是节省菌种。袋式栽培是盘式栽培用菌种量的1/5,大大节省了菌种,提高了效益。

  五是出菇时间长。袋式反季节栽培打破了传统的春种秋收常规,菌丝发好后20d就可出菇,长年可以生产,为市场反季节销售提供鲜品。

  七是出菇不易受污染。袋式栽培从袋两头出菇,整体出菇时间菌丝在袋子的保护下,不易受到杂菌感染、死菌、虫害等。

  八是采菇期分散。反季节袋式栽培,出菇时间陆续,1万袋单位的棚,只需两人就可采收,省去盘式出菇太集中雇佣很多劳力抢收的费用。

  十是经济效益高。反季节栽培,出菇时正是鲜菇产出的淡季,菇价相对较高,经济效益可观。

  良好的栽培场所是滑菇栽培的基本条件,根据目前农村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条件,一般因陋就简应用空闲房,简易棚,塑料棚等保护地都可进行滑菇生产。也有在防空洞、山洞等场所栽培滑子菇的,且大都采用一场两用,即是菌丝培养室又是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出菇室。但一般要求不漏雨、通风良好、有水源而没有污染源,冬天能保暖,夏天又便于降温和遮光等基本条件。

  棚菇结构就地取材,可采用钢筋水泥立柱,竹竿或木杆做支架,棚高3.5m,四周及菇棚顶用塑料布、农作物秸秆或草帘覆盖,围好,既遮阳光又防雨漏。

  室(棚)内的设施是培养架,可用木杆、竹杆分层搭设,一般架高1.7m~1.8m,宽0.6m,长可根据房间大小而设定,底层距地面0.2m,层架间距0.3 m~0.4m,以设七层为宜,架与架中间留0.8m走道。也可用水泥当立柱,拉四条8号铁线为横杆的结构。

  菇房在使用前应彻底清扫,并用高锰酸钾或甲醛以1:2的比例进行熏蒸消毒,按每m3用甲醛10ml,高锰酸钾7g,进行气化薰蒸,方法是找一个铁盒将甲醛先倒入,然后倒入高锰酸钾随即将菇房门关好,密闭薰蒸24—48小时即可。菇房的墙壁和菇架要用石灰乳来粉刷,地面应撒白灰,或铺3—4cm的河沙待干燥后备用。进料前应先将房门打开,将气体放出,然后再进人进料。

  按出菇温度不同分:极早熟种,出菇温度20℃左右,颜色浅褐。早熟种,出菇温度15℃左右,褐色。中熟种,出菇温度10℃左右,褐色。晚熟种,出菇温度10℃以下,深褐或褐色。

  滑子菇根据出菇温度的不同分极早生种(出菇适温为7~20℃)、早生种(5~15℃)、中生种(7~12℃)、晚生种(5~10℃)。生产者要根据当地气候、栽培方式和目的来选用优良品种。在温度较高的地区因高温期长,应选择晚生种,在低温寒冷的地区应选择中生、早生或极早型品种。反季节栽培应采用早生品种,使其在早春提早出菇。目前主产区的主栽品种有早丰112、C3~1等。

  菌种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通常也称一级种、二级种、三级种,其培育方法各异,其技术要点如下:

  培养母种是指用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得到的菌种。母种培养基的制备通常用土豆洋菜培养基。配制1000毫升培养基,用土豆200克,琼脂(洋菜)18-20克,葡萄糖20克。

  做法:先将土豆洗净去皮,切成蚕豆粒小块,放1000毫升水中煮沸30分钟,用6-8层沙布过滤,补足损失水分。将琼脂加入溶化后,加进溶解的糖,补充水分至1000毫升。以后分装试管,每管装量1/5-1/4,并加棉塞、包纸。在1.2公斤压力下灭菌30分钟,趁热摆成斜面。冷却后置于25-27℃条件下观察无杂菌即可接种。一支母种可转管25-30支。在无菌操作下接种的试管置于25℃左右恒温条件下培养,半个月左右菌丝可长满试管。培养过程中应注意除掉杂菌污染的试管。培养好的母种移入冰箱,在4℃条件下保存半年,或室温下保存三个月。

  在一级菌种的培养过程中,为避免产生粉孢子,应采用麦麸浸汁培养基。其成分为麦麸(或米糠)50克、磷酸氢二钾0.3克、硫酸镁0.2克、葡萄糖50克、蛋白胨5克、酵母膏2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原种培养原料可用木屑(锯末)或棉籽皮。木屑培养基配方:木屑78%,麦麸或米糠20%,糖1%,石膏1%(生、熟石膏均可,但要磨成粉方可应用)。棉籽皮培养基配方:用100斤棉籽皮加土豆浸出汁水3%,(3斤土豆切成泥煮沸30分钟的滤液),糖0.1%,硫酸镁0.1%(按水量的千分之一)。

  做法:培养料加水拌合均匀,培养料的湿度以用手紧握料,指缝内见水珠,而滴不下来为宜,一般料水比1:1.2-1.3(即100斤料加水120-130斤)。然后装瓶,装瓶方法是边装边将瓶轻轻地抖动,使瓶上下部紧密适中,装至瓶肩部将料压平,洗净瓶口内外的培养料,加棉塞包纸捆好放进高压消毒锅内进行灭菌,在1.5公斤压力下灭菌一小时。冷却后,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接种。将试管种母种接入瓶中,一支母种可接4-5瓶原种,接种后置于25℃恒温条件下培养一个月左右菌丝可长满瓶,即为原种。

  栽培种的制备实际上就是原种进行一次扩大繁殖。栽培种木屑培养基的配方同原种培养的配方。棉籽皮培养基的配方也同原种培养的配方。装瓶后灭菌,在无菌条件下,把原种菌种接入栽培种瓶内。一瓶750毫升原种可接80-100瓶栽培后。接种后置于25℃恒温条件下培育一个月左右,长满瓶后即可播种。在培养原种和栽培种时,接种后每隔2-3天要检查一次,直至菌丝长满料面后每周检查一次。拣出有杂菌污染的菌种,并远离培养室处理掉。

  栽培菌种质量的优劣是丰产的关键,因此选择合格的菌种是至关重要的。选用菌种时要求菌丝洁白、呈绒毛状,生长致密、均匀、健壮,有时带有黄褐色或红褐色色素,菌块丰满不干缩、不老化、不脱水,无杂菌感染,无黄水,菌龄在50~60d,手按时有弹性,掰成小块而不散碎,纵向和横向看菌丝均匀,略有橙色,打开菌种袋(瓶)能闻到很浓的菇香味。

  如菌种中有黄、青、绿、黑、红等杂色的菌落说明菌种有杂菌污染了。如菌种菌丝未发满,即为发菌期不足。菌种出现了萎缩、干涸、有黄水、说明菌种老化了。菌种如有拮抗线,说明发菌不均匀即菌种也不纯。出现以上各种现象都为不合格菌种,应淘汰不用。

  购回的菌种在路途中不能打破瓶,而且应放在低温(-2~4℃)、干燥、避光通风处存放。菌种数量多上垛时,要注意不能上大垛,应单垛起码,避免大垛保藏会升温烧堆。

  选用菌种时应各品种搭配使用,不可单一使用,以防出菇过于集中影响产品销售。

  ②木屑84%,麦麸或米糠12%,玉米粉2.5%,石膏1%,石灰0.5%。

  ⑥木屑69%,麸皮7%,米糠5%,玉米粉15%,石膏粉1.5%,黄豆粉、糖各1%,过磷酸钙0.5%。

  ⑨木屑62%、麸皮或米糠15%、石膏粉1-2%、石灰粉0.5-1%、刺槐木屑20%。

  ②棉籽壳60%,杂木屑20%,麦麸14%,玉米粉4%,蔗糖1%,碳酸钙1%。

  ③杂木屑(或棉籽壳)88%,麸皮或米糠8%,玉米粉2%,过磷酸钙1%,石膏1%。

  栽培滑菇的原材料非常广泛,粉碎的玉米芯、豆秸、锯末等都是用来栽培滑菇很好的原材料。麦麸或米糠,玉米面等作为辅料。无论是主料还是辅料,都要求新鲜,无霉变或异味。

  木屑选用阔叶硬杂木树种,如有针叶树木(松木等)掺杂最多不宜超过10%(15%)为好,称料前最好能把锯末用筛子筛一遍,这样可筛出木屑中的树皮,木块等杂质,有利于装盘时压平料面,并可防止木块过大因灭菌不彻底引起杂菌污染,导致培养料滋生杂菌。

  木屑应粗细搭配,轮锯的木屑较粗,带锯的木屑较细,粗、细木屑应搭配混着用。粗木屑可以使出菇肥壮产量高,可以增加培养基的通透性,还可以提高堆放时的支撑作用,以免摆袋时压的太实,影响出菇。粗木屑可用林区内的废弃枝杈及灌木粉碎加工而成。购进木屑后最好经过堆放发酵后再使用,发酵后的木屑栽培滑子菇比采用新木屑发菌快、产量高。

  麸皮、玉米面必须新鲜、无霉变、无结块、无虫蛀,存放时间过久,尤其是经过夏季高温作用后的麸皮不能使用。

  还可以利用木耳菌糠代替部分木屑袋栽滑菇,木耳菌糠在山西熟料袋栽滑菇新技术试验成功。

  按配方比例称好各种原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人工拌料或机器拌料。棉籽壳需提前一天浸湿摊开,第二天按照配方把预湿的棉籽壳、木屑、麦麸、糖水、石膏混合干拌均匀,石灰、菇壮素加入水中,然后分几次边加水、边翻拌拌匀,加水量可根据原料的干湿,使含水量达60%-65%(55%—60%)。料拌均匀后,用手抓一把培养料手紧握培养料成团,指缝见水渍而不成滴珠,手松料微散。生产时适当加入杀虫杀菌剂,用石灰粉调pH值至5.5-6.5(6-7)。

  料拌好后稍堆积闷30min左右,待料充分吸足水份后,立即装锅灭菌,不可放置时间过长以免原料发酵变质。

  制袋采用17×33×0.04-0.05cm、24×35×0.04cm的聚丙烯塑料袋,袋的透明度要好,便于看清菌种的发菌情况和杂菌的污染情况。也可采用45×45cm的低压聚乙烯袋,两边对折,一头封口。塑料袋装料要松紧适宜,稍压实,使袋壁光滑,内无空隙,用直径2 cm粗的木锥在料面中央向下扎一个接种孔,套上直径2.5-3厘米的颈圈,靠颈圈上口将袋子口反折下,在颈圈口塞上棉塞。

  把制好的料袋在蒸锅内码垛,码完垛后先包上塑料布苫布或大棉被,再围上草帘等,用绳子捆好,保证袋垛不变形。然后大火猛攻等塑料布被气体充满后放冷气,温度表达100℃后,猛攻18小时,再闷4个小时即可出锅,棒温不低于85度趁热出菇。

  在生产上通常使用常压灭菌法,这里介绍一个简易的灭菌灶。首先,制造一个装水的灶体,在灶体上排码料袋,覆盖塑料薄膜进行灭菌。这种灭菌灶具有装卸料袋方便,灭菌结束后冷却快等优点。灶体用钢板制作,灶体长2.5m,宽1.8m,高0.6m。底层钢板厚5~8mm,四周钢板厚3~4mm。在距底部0.4m处设置横隔,横隔支架用铁管制作,间隔0.3m排放1根,中央用直立铁管支撑。靠两边的铁管兼作排气管,在铁管上开数个小孔,一端延伸出灶体并安装上阀门。在一侧安装1个进水管。灶体四边设置平台,平台与灶体呈45°倾斜,宽0.4m。灶体四周内壁焊接1排短铁管,铁管间隔0.3m,用竖直高1.5m的铁管。另外,在平台下方焊接铁钩,用于拴绳。燃烧装置为烧煤灶。灭菌温度达100℃时计时:8~10h,灭菌过程要随时向常压锅或产汽炉内补水,以防烧干锅。向锅内补充的水应为热水。如有条件采用供暖锅炉产生蒸汽,插入装料袋的容器中,进行蒸汽式灭菌,效果更好。

  首先做好接种室或接种帐的消毒,每立方米用甲醛10亳升、加高锰酸钾5克进行混合熏蒸消毒,或用5~8克消毒盒薰40分钟。操作者应按操作要求做好接种前的准备工作,用5%来苏尔喷洒培养盘和一切搬运、接种工具;关闭门窗,使室内空气静止。

  接种前严格检查菌种有无变质和杂菌污染。栽培菌种的选择,要求菌丝体浓白、粗壮、整齐,无杂菌,没有萎缩,不渗出黄水,无害虫,封口物无破损。如菌种质量没问题,将菌种瓶或菌种袋表面用75%酒精或0.1%克霉灵或0.25%新洁尔灭等擦洗消毒,接种工具用酒精灯灼烧,稍凉后进行接种。

  料袋经过灭菌后,当料温降到30℃左右时,即可接种。接种室的温度在5℃以下时,可采用开放式接种,一般污染率不会高于1%,如果室温在10~15℃,可采用接种帐接种,否则会增加污染率。袋栽滑子菇大多采用低温季节接种,温度超过15℃就不进行生产,否则污染率会超过10%。采用接种帐接种(接种帐大小随接种场地情况而定,接种帐地面若为土地应铺一层塑料布)接种帐搭好后第一次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2小时。

  接种时将袋口打开,用已消毒的木锥在料面钻接种穴,装1公斤料的小袋打4~6穴,装2~3公斤料的大袋打8~10穴。随即将菌种接入穴内,每穴接蚕豆大小的菌种2块,料面接一层菌种,排出袋内空气,将口扎好。孔深3-4cm,随打随接种,严禁先打后接容易污染。把菌种掰成稍大于接种孔,菌块和培养料接触紧实。接种后即转入培养室内培养,按“品”字形堆置。

  采用蒸料灭菌法,使蒸汽直接接触培养基,达到熟化培养基与杀死培养基杂菌的目的。

  首先将蒸锅锅屉上铺一层麻袋以免漏料,当蒸锅内水开蒸气上来后,再向锅屉上平铺厚为6cm~8cm左右的培养料,然后按“见气撒料”的要求,以后是哪里出气就向哪里撒料。为使培养基同蒸汽充分接触,要勤撒少撒,要压住气,如此一层层装入,等培养基装到锅的八成满时,盖上麻袋、草袋等。盖上锅盖,再用耐高温聚乙稀塑料扎好,大火猛攻达100℃后保持2小时(细锯沫保持2.5—3小时,粗木屑保持8—10小时停火)后,再闷30~40分钟即可趁热出锅。充气时一定要做到“火旺气足”,使培养料充分消毒和熟化,灭菌彻底。每锅适宜灭菌200-500盘。蒸好的培养料呈深褐色是蒸好的标志,灭菌完毕,应趁热打开锅出料装盘。

  蒸锅建造:蒸锅的构造如蒸酒锅。锅灶用砖和水泥砌成。为操作方便,锅台从地下砌起稍高于地面即可,灶口砌在地下。锅要选大号的,锅口上面可用铁皮卷成同锅口口径同样的圆桶。蒸桶高1.2m左右为好,锅与圆桶之间安装要严密,不能透气或漏水,锅口处放一个铁帘,加水时加至离铁帘20cm为宜。注意帘不能放的过低,可放在圆桶与锅界处,水离铁帘不能少于15cm,以防水烧开沸腾后会漫上蒸帘,使培养料着水。铁帘要挺直平整,如帘较薄,不吃劲,可在锅内杈铁架,以防止上料后铁帘弯折,致使料浸水,无法使用。由于常压蒸气灭菌时间长,装料至灭菌完毕需4小时以上,蒸发量大,耗水多,蒸锅应设有测水口和注水口,以便检查锅内水量及时加水,避免烧干锅。如锅内水量不足应补足热水,不可补凉水。加水则容易造成上气不全致使灭菌不彻底。测水口要直接通到锅底,以方便查看水位。注水阀用铁管通向锅底。上面焊一注水漏斗。漏斗下面安一注水阀门即可。如果锅上也用水泥砖瓦结构可事先准备好测水口及注水阀,垒到适宜程序直接安上,并用水泥固定,蒸锅垒好后,用高号水泥将里面抹平,外面钩缝,即可成为一个常压灭菌锅,一般以能装150kg—200kg料较适宜。如蒸锅太多,时间长。且灭菌不彻底,蒸料太少,既浪费燃料,又不经济。一般150kg—250kg料锅,一天可灭菌三锅,效果较好。

  包盘就是把采用箱式块栽方式栽培滑菇的培养料制作成长方形菌块的过程。具体做法:用玉米秸串帘成托帘(帘的规格为61×36cm,玉米杆间距2—3cm),用塑料薄膜包料(薄膜大小为120×110cm、100×90cm,膜厚0.005mm),并用长方形木框作模子(1厘米厚4厘米宽的木板钉成规格为60×35×8cm)。做块时,在托帘上放木框模子,把事先裁好的薄膜放在800倍液的霸力溶液中浸泡或放在0.1%的高锰酸钾的溶液中浸泡5分钟,抖掉水珠后后再放在模子上铺好,再将灭过菌的培养料趁热装入框膜内压实,培养料温度不可低于80℃(70度左右),每块装湿料重6~8公斤,最后拉紧包盘膜,包好料后脱框。托帘上托着菌块,送到接种室接种。

  出锅时5个人一伙操作比较好,一个出锅两人平料装盘,二个揣盘,塑料布一定要用0.3%的来苏尔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洗好备用,模具要用0.3%的高锰酸钾浸洗,装料时先将塑料布放好,让塑料布一边大、一边小,料装满后,由框架的10cm处用木板稍压至8cm,四周要比中间略紧些,然后先将大面叠进再叠小面,两端叠好并压牢。在装料、平料、压料、盖膜这整个过程中,动作要快,每个人的分工要明确,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杂菌。

  先对接种室灭菌,消毒。每立方米用5-8克消毒盒点燃,将菌种、待接菌种的盘、接菌所用的工具先搬运到接菌室内封严,灭菌40分钟后接种。

  接种采用表面播种方法。包好的菌盘待料温降到25℃以下时开始接种。接种时两个人操作最好,一个打盘一个铺菌种。接种量每盘200—250克菌种,去掉老皮和原基,将菌种掰成杏核大小或玉米粒大小的块,打开包盘的薄膜,把菌种迅速均匀撒在培养基表面,注意四周多散些,中间少撒些,用消过毒的压板适当压实,重新将盘包好封严防止水分蒸发。生产实践证明,接种量适当加大些,菌丝生长迅速,可以防止杂菌早期发生。

  滑菇发菌时间较长。如在冬末春初接种(2月中旬~3月中旬),8月份可发好菌,发菌期长达6个月左右。如在9月份接种,发菌期需70天~80天。发菌期管理主要是温度管理,使菌丝尽量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尽快占领培养料的表面,以抑制杂菌的生长。

  接种后的菌盘或袋码垛发菌,垛高8至10层左右,每垛间距8-10厘米。放在菇棚外的,垛上面覆盖农作物秸秆或草帘。禁用塑料布或苫布封严,最佳垛温为4—6℃.发菌管理分为四个时期。

  即接种后到菌种定植的期间。在正常的温湿度条件下,滑菇菌丝在接种完后24h即开始萌动,48h即可出菌白色的菌丝生长点。但因滑菇菌丝生长缓慢,且抗杂菌能力也很弱。故此应尽量低温发菌,在接种后10d这段时间内,应尽量使环境温度保持在10℃以下,最高不能超过15℃。此时空气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65%。如空气相对湿度过高,可在地面撒一层石灰吸潮,以降低湿度。10d以后,随着自然温度的逐渐回升,菌丝体开始往料内生长。料面也逐渐布开菌丝,这是要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开窗换气。这时温度13℃—15℃为好,如发现有的料盘吃料缓慢,应及时将薄膜掀动一下,以利透气发菌,并能将料面多余水份控出。菌丝体生长期间应防止阳光的照射,窗户上挂上遮光物,尽量避免光照。

  此期的管理要点:既要保温又要通风换气。保温的目的是满足菌丝在低温下生长的要求(最低温度5℃以上);通风换气是为了保证菌丝体生长时有足够的氧气,同时,排除二氧化碳。定植的菌袋要及时倒垛,此期要经历15—25天。因堆置的培养料上面、下面的温差较大,每隔7~10天进行一次上下互换位置,使其发菌速度一致。

  即菌丝连接到长满菌盘或菌袋接种点连接的时期。定植的菌丝体,逐渐变白,并向四周延伸。随着温度提高,菌丝生长加快并向料内生长,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杂菌也会蔓延,造成污染,这个阶段应以预防污染为中心。

  当菌种萌发后温度高于12度以上时,及时倒垛通风,垛高5层,严防高温烧菌,进入4月份,气温逐渐升高到18度,及时单层上架。未上架的菌盘摆成“品”字型,垛高8层以下,棚内温度控制在8~12℃为宜,要求五至七天翻盘倒垛一次,加大通风量。

  此期开始菌盘上架、菌袋分垛,由于菌丝体生长速度加快、呼吸作用加强,应注意菇棚内通风换气,确保菇棚内空气新鲜。此期需25—30天。

  菌丝体长满整个培养基到形成桔黄色蜡质层期间。约经50d—60d的生长菌丝生长,进入四月中旬,气温升高,菌丝已长满整个盘,此时菌丝呼吸加强,需氧量加大,释放热量,需要控温在18℃左右,另外加大通风量,提高菇棚内散射光强度,促进蜡质层的正常形成。

  蜡质层是菌丝经充分交织后,在交织物周围出现的白色或浅白色的液体逐渐变硬而成。其液体是由菌丝细胞所分泌,因此在滑菇的发菌阶段,菌丝生长旺盛,细胞代谢所分泌的液体也越多,生成的蜡质层也就越厚;反之,菌丝生长较弱,其蜡质层就越薄,在有杂菌污染的部位,很难形成蜡质层。因此蜡质层的厚薄,可作为发菌好坏的标志。

  由于蜡质层是角质化的物质,又厚又硬,不但影响原基的分化,而且还影响培养料的透性,在喷水时水分很难穿透到培养料内,因此,蜡质层达10mm左右时在出菇前要将蜡质层刮掉,才能分化出原基。

  大量试验证明,蜡质层为5mm~10mm时,子实体分化率和成菇率都高于无蜡质层的菌块。但蜡质层厚度超过10mm时,同蜡质层薄的相比,第一潮的产量差异不明显,而第二潮菇的产量则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蜡质层厚度为15mm和5mm时,前者的产量低于后者,这与前者消耗了大量营养有关。由此可知,蜡质层不能没有,但也不能过厚。

  六、七、八月份高温季节来临,滑子菇一般已形成一层黄褐色腊质层,菌块富有弹性,对不良环境抵抗能力增强,但如温度超过30℃以上,菌块内菌丝会由于受高温及氧气供应不足而死亡。因此,此阶段应加强遮光度,昼夜通风,棚顶上除打开天窗或拔风筒外,更应安装双层遮荫网或喷水降温设施,控制菇棚内温度不超过28℃(尽量使室内温度限制在25℃以下),湿度在55-65%以内。同时还要将蜡质层形成较差的菌盘袋移到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促进蜡质层的正常形成。并且在所有通风口处安装防虫网,防止成虫飞入或幼虫危害,必要时可喷洒低毒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如:喷洒20%的溴氢菊脂或氯氢菊脂等。

  在越夏期间如料盘出现红、绿、黄、黑等杂色,应及时将料块杂菌除掉,如是局部有杂菌,可用5%的甲基托布津溶液将染菌部位灌注。如无留用价值应隔离到远离培养室的地,并深埋。以防止杂菌孢子飞散,污染其它菌块。如在栽培架上出现杂菌,可用5%的硫酸铜溶液洗刷床架以清除杂菌。

  先将出菇场所内外打扫干净,栽培室清洁消毒。大棚栽培时,菇床整理成宽100cm,高15cm长畦,畦面要平整压实(最好洒上细砂铺平),每小畦还要用竹条和无纺布或农用塑料薄膜组成小拱棚。

  秋栽到了八月下旬至九月初,经过漫长的越夏时期,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温度降到20℃时,便可进行开盘出菇管理。春栽3月棚内温度稳定在18℃左右,滑子菇已达到生理成熟,可进行开袋出菇管理。

  当菌丝长满培养料后,料面呈蜡状,并形成较厚的菌膜(不利原基生长),当菌丝表面出现蜡质层,用手拍有空声时,表明菌丝已经生理成熟。将菇筒移到出菇场所进行出菇管理。

  分垛前3-4天,棚内陆面用生石灰消毒,向棚内外喷雾一次杀虫剂(速灭杀丁等菊脂类药),挂上黄板,老菇棚喷一次杀菌剂。分垛时将污染的棒淘汰。垛与垛间隔20-30厘米,人行道60-70厘米。分垛有顺墙两头出菇的,有井字、三角形、双排等两头加中间出菇的,一般垛高5-10层。采取哪种形式摆放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割袋是将发育成熟的菌棒用高锰酸钾水消好毒的刀片破除塑料膜。割袋的形式有:

  划菌是指菌块的蜡质层菌膜太厚,不利于出菇,需要用竹制的搔菌刀或铁制的搔菌耙在菌块表面划线。菌盘上划成纵横宽2厘米的格子,划透菌膜,深浅要适度,一般1厘米深即可,划线过深菌块易断裂。或是每隔3cm—5cm划一道约1cm深左右的格,并注意划盘时不能将料面弄碎,弄散。菌棒则在去掉袋子的部分纵向划几条深2厘米的小缝。

  将划菌后的菌筒平放或立放在架上,喷水催菇。由于在越夏期间菌丝体的生长,在菌块表面形成了一层锈色的蜡膜,并消耗了一部分水份,因此很难诱导子实体形成,因此,必须进行人为的划盘刺激并喷水,方能促进子实体形成。喷水后水分可通过划痕渗透到培养料内部,使之达到出菇所要求的含水量;通过划面,菌丝受到机械损伤,容易产生子实体。

  在划菌2d后即开始喷凉水,喷一次高效绿霉净。蜡膜厚的要多浇水,蜡膜薄的要少浇水,每天2次水,为了促进出菇2天以后夜间可加喷一次水,当菌块湿软时即停止在料块上浇水,使菌袋在15天左右含水率达到70%,栽培室内空气相对湿度经常保持在85-90%之间。

  菌袋含水量、环境湿度和温度适宜时,袋面开始出现米黄色的原基,标志着出菇开始,此阶段应保持空间温度为主,袋面不干燥为宜。当培养料内含水率达到60%—70%之间时,菌丝即开始纽结形成大量的菌蕾。出菇期间前期(未出菇前)应大量浇水。出菇后适量喷,勤喷。不要喷水过多,水份太大容易引起因水份压的增大造成死菇、烂菇现象。

  气温要保持在15—18℃之间,最好是有一定的昼夜温差刺激,这样可使滑子菇长的既整齐,又有后劲。幼菇菌盖长到0.3—0.5厘米时,可适当向菇体和菌袋表面喷水,每天2—3次,风大干燥的天气要多喷。随着菇蕾的长大,喷水逐渐加大,保证菇体达到商品要求,盐渍品菌盖长到1厘米以上2厘米时即可采收。

  经过适当的水分管理,小菇蕾逐渐形成黄色的幼菇,8—10天后可达到采收标准。

  滑菇属低温变温结实性菌类,子实体在5-20℃时都能生长,高于20℃子实体发生小,菌柄细,菌盖小,开伞早,甚至不出菇;子实体对低温抵抗力强,在5℃左右也能生长,但不旺盛。子实体发生的最适温度因品种而异,一般10-18℃为宜。变温条件下子实体生长极好,产菇多、菇体大、肉质厚、质量好、健壮无杂菌。昼夜温差10℃~12℃,有利于原基形成。10月以后,自然温差大。应充分利用自然温差,加强管理,促进滑菇多产。夜间气温低,出菇室温应不低于10℃;中午气温高,应注意通风,使室温不高于20℃。反季节栽培的温度管理是关键,温度高时采用棚顶冷水降温,外设遮阳网。应提倡使用半地下温室,冬暖夏凉,效果最好。

  水分是滑菇丰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湿度不足,滑菇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子实体分化受到抑制,菇体平缩,不分泌粘液,停止生长,甚至死亡。为保证滑菇子实体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应适当喷水,增加菌块水分(70%)和空气湿度(90%)。每天至少喷水2次,施水量应根据室内湿度高低和子实体生长情况决定。天气干燥,风速过大,可适当增加喷水次数;子实体发生多,菇体生长旺,须加大用水量。喷水要用喷雾器细喷、勤喷,使水缓慢通过表面渗入菌块。喷水时,喷雾器的头要高些,防止水冲击菇体。可采用雾化喷头进行机械化喷水,可省工省时。冬季出菇室采用升温设备,不能在加温前喷水,应在室温上升后2h喷水。喷到栽培块上的水温不能与气温相差太大。

  出菇时不仅要求培养基含水量增高,同时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增大,由于滑菇菌盖、菌柄表面有粘液,需水量比其它食用菌多些,出菇时培养基含水量要求在70%以上,空气相对温度在85%以上,如果水分过多时,粘液过多,菌盖色黑,水分过少时,则粘液少,生长会变得迟缓。

  水分管理是增产的关键措施,为保证子实体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可向菌块轻喷勤喷水,使培养料的含水量逐渐达到90%左右,以手指按培养料能压出水为宜。当培养料上面出现白色原基,逐渐变成小菇蕾时,停止喷水。要使培养料的含水量逐渐降到70%~75%,空气相对湿度在85%~95%,培养料表面保持湿润不干燥。

  出菇期菌丝体呼吸量增强,需氧量明显增加,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通风的同时,应注意温、湿度变化。出菇期如自然温度较高,室内通风不好,会造成不出菇或畸形菇增多,此外,温度较高的季节出菇时必须日夜开启通风口和排气孔,使空气对流,保证室内的足够的氧气供菇体需要。

  滑菇子实体生长时需要散射光,室内不能太暗,300-800勒克斯的散射光可促进子实体形成,如没有足够的散射光,出菇少,菌柄长,菌盖小,菇体色淡,开伞早,长出的菇体软弱。冬季采光时不宜太强,应采取在棚内设遮阳网的办法,既能提高温度,又能控制好光照。

  在经前期40天低温培养,后期40天高温培养后,降低棚内温度在15℃左右开盘,开盘前在棚内喷杀菌剂5%的漂白粉,3%的来苏儿,500倍左右的多菌灵等杀菌剂,用高效氯氰聚酯等杀虫药喷杀菇蝇等害虫。开盘后三天打小水七天,后打大水到出菇,同时注意通风和温度管理。

  滑菇菌袋(盘)形成蜡质层后,当温度达22℃以下时开盘打扭结水,中低温品种温度达18℃以下开盘打扭结水,每天早、中、晚三次用喷雾器或喷壶向菌袋(盘)表面喷水,喷5~7天,当料面用手按有水溢出为度。

  使用丰产素、爱多收、微肥等植物生长刺激素可提高滑菇产量。方法是结合喷水追施菌肥,施肥前停水12小时再喷菌肥,有利菌滑菇丝吸收,也可用掏米水喷洒在菌盘(袋)上,也可提高产量。

  温度从23℃上升到30℃,空气相对湿度下降6%左右可以避免虫害的发生。培养基内水分过大时,特别是在不通风条件下,会发生菇蝇类、螨类、线虫等虫害。

  滑菇出菇棚保湿可在墙壁四周挂稻草帘、麻袋,地面垫粗沙,通风口悬挂稻草帘,喷水时将稻草帘喷湿,而且喷水口、窗口、下层应多喷。栽培规模在1000盘以上可使用小型潜水泵,喷水管前加多个细喷头喷水即可。

  滑菇子实体原基出现后,在10~15℃下,经7~8天成熟即可采收。一般在菌膜即将开裂之前,菌盖橙红色呈半球形,菇柄粗而坚实,表面油润光滑,质地鲜嫩时采收为好。

  采收时间因用途而异,要根据收购商要求,按外销出口质量标准或商品销售标准进行。盐渍用滑子菇,菌盖长到1.5-2厘米左右,未开伞时采收。未开伞的幼菇质地鲜嫩,品质好,菌盖平展。开伞采收不仅滑子菇菇体变轻,品质较差,商品质量下降,而且由于开伞后孢子落在菌盘上会引起菌盘感染。开伞后的滑子菇,可到平开伞开始采摘,自然晾干,用以制成干品。

  滑子菇多数是丛生,极少单生,当每个菌块上的菇体在部分已达到采收标准时,要一次采完。采收前2天停止向菇体喷水。若喷水后就立即采收,菌柄基部容易变黑。采收时应用手握住菇体,轻轻扭转提起,不要强拔,避免带出菌丝体,破坏培养基,影响下次出菇。

  每采完一潮菇后,及时清除表面残根和老菌皮,停止浇水3-5(2~3)天,让菌丝恢复生长,积累养分,使菇盘(菌棒)含水量达到70%,棚内空气湿度达85%,加强通风,拉大昼夜温差,促使下一潮菇的形成。在头潮菇采收10—12天后可采收第二潮菇,整个生长周期可采收2—3(3—4)潮菇。

  转潮管理:当一茬采收后,保持空间相对湿度达85-90%,2天以后每天喷三至四次水,以利菌丝恢复生长。二潮菇后可用喷雾器适量喷三十烷醇、催菇丰、菇壮素、富尔655、滑子菇增产素等营养药。发现菇蚊蝇,及时喷雾,绿丹苦参、菇虫速杀等菇类专用药。病害;黄粘菌:用细菌杀、黄粘菌灭、粘菌灵等药。严禁用残留高的农药。随着出菇期的延长,当棚内气温降到10度以下时,菇棚应加盖二层塑料布,适当去掉遮阳物,增加光线。要采取外增光内遮阴,烧水蒸气、阳光晒水等措施,使棚内温度达到20度左右,延长出菇时间,达到高产高效。

  采收后立即剪去老化根、黑根、虫根,根底要剪平,清除小死菇,残根和杂物,剪好的菇用清水洗去杂质。置于阴凉处保存,一般在阴凉处可保存4天,如温度5℃左右可保存一周以上。

  1)原料选择与分级。选用无病虫害、色泽正常的鲜菇作原料。用利刀去掉老化硬根,除去杂质后进行分级。A级:菌盖直径1.5-2厘米左右柄长0.5厘米以内,不开伞,切根。B级:伞径1.5-2厘米左右柄长2厘米以内,切根。C级:伞径1.5-2厘米左右柄长3厘米以内,切根。D级:伞径大于2厘米以上,柄长最长4厘米以上的切根,不分级的为混货。

  2)烫漂。烫漂液可用10%的食盐水。每50kg开水一次煮菇30kg,同一锅水一般可煮2--3次菇。每次都要保证沸水下菇,用旺火尽快煮制,使菇体熟而不烂。烫漂时可用笊篱不断的轻轻翻动,注意不要弄破菇伞底膜。烫漂时间要适当,时间过短,菇体未煮透,盐渍后易变酸;时间过长,菇体熟烂,会变得软绵绵。烫漂时间因菇体大小而异,一般需3--4分钟。

  3)冷却、盐渍。烫漂后及时将菇体投入凉水(或流动冷水)中冷却。当菇体温度降低至室温时方可捞出盐渍。注意不要在菇没有冷却时就盐渍,以免造成酸菇、发红,影响滑菇的质量。盐渍可采用一次盐渍或二次盐渍法,分级后分别装缸盐渍。

  ①一次盐渍法:此法又可分为层盐层菇法和盐菇混拌法。层盐层菇法是:先在缸底铺一层1--2cm厚的食盐,然后铺上一层2--3cm厚的菇,依此直至装满缸。然后用重物压紧。注入饱和食盐水淹没菇体,以防止腐烂变色。此法菇盐用量比为10:7左右,腌制25--30天即可取出装桶。盐菇混拌法是:按1kg菇0.4kg食盐的比例,将盐与菇充分拌匀后,装入缸内盐渍,其它处理同层盐层菇法。

  ②二次盐渍法:第一次盐渍1天后倒一次缸(即将菇体捞出,上下翻动后装缸或换上新盐水再装缸盐渍),第2次盐渍20天。此法菇盐用量比为10:4。其它处理同一次盐渍法。

  4)调酸装桶。将盐渍好沥干水的菇装入塑料桶中,每桶装70kg,边装边均匀地撒些精盐,上面用盐盖顶,每桶用盐量为5kg。最后注入饱和盐水。为保证成品菇品质稳定,应在饱和食盐水中加入调酸剂。调酸剂的配制:柠檬酸、偏磷酸钠、明矾按42:50:8进行配比混合,用饱和盐水溶解而成,pH值为3.5--4,将配好的溶液注入装有菇体的塑料桶中,再将塑料桶盖紧,最后放入铁桶中盖好盖子,桶外标明品名、等级、自重、净重和产地,即可储存或外销。

  将加工好的菇放入开水中,开锅后再煮5—7分钟,煮透的菇放入水中沉淀,呈褐色,捞出后放入冷水中冷却,再捞出,控去余水,即可进行腌渍。标准按1斤鲜菇加4两盐,杀青后混拌,拌后入池(或缸),第一次要加饱和盐水,不使菇体露出为宜。10天以后上下倒一次。防雨、遮阴、低温能保存3年左右,待价销售。

  已开伞的滑子菇养至平开伞,采下可去菇脚,穿串,上架,晴天自然晒干,颜色正常,无杂质及时放入塑料袋内封闭好,存放在阴凉、通风处,待销。注意防雨,防回潮,否则菇块变质,发霉,降低商品价值。

  滑菇栽培,常见污染霉菌有木霉、青霉、链孢霉和曲霉。这类霉菌在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的条件下迅速繁殖蔓延,后期在培养料表面形成绿色、青绿色、桔红色、黄色或黑色霉状物。此时霉菌与滑菇菌丝争夺营养,有的分泌毒素,影响滑菇的生长和发育,其中以木霉菌危害最为严重。

  ②接种污染。菌型不适,菌种不纯,生活力差,接种环境不卫生,接种方式不当,接种块周围常见霉菌污染。当接种量低于5%—10%时,滑菇生长优势不明显,霉菌也会侵染繁殖。

  ③袋孔污染。塑料袋脆裂,有微孔或机械破损,杂菌乘隙而入,很快形成明显的污染中心。

  ④培养污染。这种情况常表现在袋菌透气性差,以及高温高湿环境适于霉菌繁殖。

  ①正确选用和处理培养料。在拌料前,应使原料在烈日下曝晒3—4天,以减少料中杂菌。拌料时用0.2%的40%多菌灵杀菌,也可用0.1%甲基托布津,0.1%的克霉灵拌料。

  ②严把接种关。优质、适宜菌种是栽培成功的基础。选种时以菌龄25—35天,菌丝浓密洁白,无积水或脱壁现象,无子实体原基形成,无污染为宜。有了合适的原料和优质菌种,还须保持接种场所、工具和接种人员的清洁卫生,以防传递感染。

  ③保护好栽培袋。栽培用塑料袋质量要好,且厚薄要均匀。避免使用坚利物品,装袋接触到的地面要平滑,搬动时要轻拿轻放,搬运用的器具要光滑或有垫衬。搬运时工具与手均需消毒。

  ④正确培养管理。把接种的菌袋置于15—25℃下发菌。在温度20—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85—95%,滑菇菌丝生长迅速,杂菌不易发生。如果温度达28—32℃,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ph为3.5—6.0,就会造成木霉、青霉等杂菌的生长优势。若发现袋底积水较多,可及时刺孔排水,并调换菌袋位置,否则霉菌将迅速污染。此外,在菌丝培养期间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正常温湿度,确保菌丝正常生长。

  ⑤科学用药。经常检查菌袋,霉菌污染的要及时处理,以免蔓延。霉菌点状发生时,向患处注射1%的克霉灵。污染较重呈局部片状,可先挖除霉菌,并在患处喷洒5%的石灰水。污染严重的要及时清理并挖坑深埋。

  (1)接种时间晚到4月份才开始接种为时已晚,因天气已转暖易感染杂菌。2-3月接种最好,因食用菌菌丝5℃以上时开始萌发生长,而霉菌则需15℃以上才大量发生。因此,要安排早接种采用低温发菌,可渡过霉菌感染关。

  (2)培养基混入松树锯末因松树锯末含有杀菌物质,可抑制滑菇菌丝生长,菌丝不吃料,致后期杂菌大量发生而失败。

  (3)菌种老化最适合的菌龄是从接种开始40-50左右的菌种。已老化的菌种,菌丝体已成熟,菌丝生长慢,后期易感染杂菌。早期生产的菌种,应贮于4℃以下,让菌丝休眠,才可防止不老化。

  (4)室内无菌操作不严格农村栽培滑菇无固定接种室,多在住宅接种,污染机会多,因此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接种室及菇房要彻底消毒,墙壁及大棚要涂白(用白灰刷1次),所有用具及塑料蒲膜要用3%来苏儿浸泡。工作人员穿消毒白大褂,戴帽子(掩住头发)、口罩,先洗净双手,操作前再用75%酒精棉球擦手,接种时不允许其他人出入,更不宜吸烟、吐痰或交谈。上架以后室内定期喷3%波尔多液。

  (5)接种量偏少正常情况培养料和菌种比例为10∶1。如果接种量偏少,菌丝生长慢,易感染杂菌。适当增加用种量如10∶1.5或10∶2,则很少感染杂菌。

  (6)蒸料和接种不同步有的菇农先集中蒸料,数天后集中接种,这样造成污染机会增多。正确做法是:趁热出料包装或装袋,在室内降温,当天接种,不可延至次日。

  (7)老菇房隐患大老菇房杂菌孢子多,极易造成杂菌感染。因此,栽培前重新消毒刷白1次,用两种消毒药交叉消毒。

  (8)糠(麸)和锯末比例失调配料时糠、麸不应超过20%,否则透气不良易酸败感染杂菌。另外,糠、麸要新鲜,酸败的发霉的不能用。

  (9)环境污染周围环境不洁,杂菌孢子多,造成感染严重。栽培场要选择空气新鲜、通气良好的地方,附近不宜有大粪场、禽畜舍,垃圾堆等。

  (10)菌块太厚培养基厚以8cm为宜,即装料10cm压缩到8cm,菌块厚菌丝长满培养基时间延长,杂菌感染率高。

  (11)用旧塑料膜用过一次的旧膜,特别是受过霉菌污染的旧膜感染率高。如用旧膜时,要先用碱水冲洗再用3%来苏儿液浸一昼夜,捞出抖掉水珠再用。

  (12)菇房湿度大菌丝生长时室内相对湿度不宜超过70%,即宜干不宜湿。而出菇时需湿度大,湿度大可加强通风,室内放生石灰吸潮。

  (13)菌块水分大滑菇培养料湿度不宜超过65%,水分大菌丝生长慢。如菌丝已穿透1cm,因底部水分大(料湿度大含水多)菌丝不长时,可将菌块翻过来,菌丝可继续生长。

  (14)阳光直射菌块培养基上架培养菌丝要避光,室内有散射光即可,如阳光直射菌块,菌丝生长会受抑制。因此,要避光培养,不可使日光照到菌块上。

  (15)通风有死角菌丝生长需要氧气,发菌期通风良好,可使菌丝迅速生长,提前长满培养基。因此,建菇房时南北窗要均等,窗口要大,与地面平齐建地窗,房顶要设拔风筒。

  (1)要保持菇房内环境卫生。要定期用1~2%石灰水喷洒整个棚内空间,然后用甲基托布津1000倍稀释液喷雾。

  (3)老菇房处理一般采用喷杀菌剂和烟雾熏蒸的办法,常用的喷雾剂有辛硫合剂、漂白粉、火碱等;烟雾剂有消毒盒、高锰酸钾、氯化苦等。

  (4)培养基发育时出现红、黑、青等杂菌感染要及时通大风管理,出现绿霉时要及时用多菌灵、克霉灵和白灰粉处理感染处。出现粘菌要降低棚内湿度,并将感染盘清除。妥善处理被污染的菌袋和废弃的污染块。

  (5)有效地使用杀虫灭菌药物。间隔一段时间向棚室内,投放用除虫菊酯200倍液浸泡的玉米芯毒棒,进行室内虫害熏杀;也可喷洒2.5%的溴氰菊酯或4.5%氯氰菊酯等。

  (6)用紫外线灯光对菇蚊和菇蝇进行诱杀。防止虫蛀可在门窗上安装细纱窗,防止部分成虫进入。

  当滑子菇的子实体菌盖生长黄豆粒大时与上菇棚内的温度不够,加之通风口过大,较强的干热风进入菇棚,使菇体被风吹干而死,浇水后则烂菇。

  ②通风口的大小,要根据天气而定。下雨天或早晚通风口要适当大些。大风天要小开口或不开通风口。

  滑子菇的子实体生长到米粒大小时,遇上持续高温,加之向菇体上喷水造成高温高湿,缺氧而死菇。

  ①菇农购菌种时,选择符合当地气候的广温型菌种,具有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菌种。

  滑子菇的菌丝、子实体被菇蝇、蚊蛆咬伤之后喷水,加之粪便的交叉感染而死菇。

  喷施蘑菇生长素过量过勤时,盘面出菇过密,大小不均,造成营养供小于求,造成小菇死亡。

  属细菌性病害,严重时会绝收。病原来源于高温高湿时的阔叶腐木及烂草丛等,传播方式,风、雨、蚊虫等。黄粘菌病征:初发时,点线后连成片,向整拍扩展,颜色鲜黄,有腥臭味。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首页_欧陆注册_平台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